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医院新闻

强强联合 打造一流急危重症诊疗中心!

发布时间:2018-12-26   浏览:

  “准备抢救!随着救护车呼啸而至,急救员将担架车直接推进抢救室后果断下达命令。早已等候在位的急诊医护人员迅速接过病人,“连接监护仪、心电图!准备气管插管!吸痰!静脉给药……”抢救室的气氛格外凝重,那是与时间进竞赛的生命救夺战,每一位医生、护士却临危不乱、动作娴熟、患者的身上瞬间接满了管子和线路。不到10分钟,患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都已趋于稳定,随后,被迅速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接受进一步的救治,凝重的空气也因为生命之花的再度绽放而重新又轻松起来,医护人员又进入了日常的忙碌中……这,就是常常发生在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场景,从不因四季更迭而有所变化,因为那里是生命的枢纽!像这样的抢救并不算是大场面,而是急诊科司空见惯的日常工作!如何建立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团队,与时间赛跑,与死神博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交上了这样的答卷!

  据了解,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将急诊科、重症医学科(ICU)整合组建,成立急危重症诊疗中心,中心下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犬伤门诊、危重症内科/外科急救平台、危重症抢救专家组(危重症MDT团队)。 同时利用新媒体,搭建急危重症救治平台。院前急救队第一时间将患者信息和心电检测等各种实时检测指标和数据上传至平台,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可根据患者相关指标数据及时进行治疗准备,确保患者还未到院,相关救治机制已全面启动,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实行急诊重症医学一体化建设,旨在方便急诊患者抢救,让急危重症患者一到医院就能直接住入重症医学科。一方面能够让危重患者在院前接受专业化救治的同时,入院后立即从初级抢救到高级生命支持的全方位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另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挂号、转入住院部等手续,方便患者,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这不仅是“前哨”(急诊科)与“防线”(重症医学科、胸痛中心、卒中中心、肾病、血透等)在技术意义上的结合,更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学科和业务建设的一次重大改革。

强者·“ICU”

  “一车祸昏迷男性青年、氧和85%、休克血压70/40mmHg,目前建立静脉通道,平衡盐快速输注维持血压,出血外伤部位止血固定,监测生命体征,储氧面罩吸氧,正在转运回院!请相关科室立即准备!”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平台迅速启动急救绿色通道,院内急诊创伤救治团队、重症医学科、手术麻醉科、输血科一起联动,做好准备接诊患者。急救车驶入急诊,ICU医生迅速查看患者,评估伤势。“颅脑损伤、胸部损伤、肺挫伤、脾脏挫伤、多处骨折......”患者伤势极重,如不及时送往重症医学科进行监测,随时可能因失血死亡!又一场时间和生命的赛跑开始了! 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升高血压、动态观察重要致命致伤部位病情变化及引流管情况,为外科手术的可行性做积极准备,ICU医务人员与这位鲜活年轻的生命面临着第一关——稳定关的严峻考验。争分夺秒中,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手术时机来了!外科专家团队术前认真评估讨论、制定手术方案,立即进行手术治疗。闯过了第二关——手术关,第三关——呼吸关接踵而至!由于患者伤势极重,遭受多发创伤、原发肺挫伤等,出现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U主任焦峰军教授、袁亚迎医师认真研究病情特点,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经过96个小时的密切治疗,患者摆脱了呼吸机。呼吸关,闯过了! ICU的医护人员带领患者冲过层层关卡、层层考验,续写了生命的新篇章!

强者·“胸痛中心”

  市第一人民医院急危重症救治平台突然闪烁出一条急诊讯息:“61岁男性患者,3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胸痛,心前区为主,呈持续性闷痛,放射至后背部,伴全身出汗、恶心,请胸痛中心做好准备,患者五分钟内到院!” 心血管内科二病区主任张宏考教授立即启动胸痛中心协作机制,组织医师赶往急诊部,结合急诊查体结果,诊断患者为急性心梗。 “抽血、联系介入科手术、启动导管室,行冠脉造影术+支架植入术。”张宏考教授当机立断。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并签字后,同时在急诊医师的协助下,患者家属已同意手术并签字。 造影结果显示患者严重三支血管病变,此次主要由于回旋支血管堵塞,于是立即为患者植入药物支架2枚,患者胸痛症状迅速缓解,术后恢复良好。 急性心梗是猝死率极高的一种疾病,患者若得不到及时、准确的治疗,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场比赛,从入院到手术仅用了一个小时,我们赢的漂亮!

强者·“卒中中心”

  “32岁男性患者,无外伤,患者突发意识障碍、右侧肢体无力,患者十分钟内到达,请卒中中心迅速准备!”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前急救队通过急危重症救治平台紧急发布信息!神经内科主任鱼丽萍教授立即组织卒中救治团队,启动急救“模式”,为即将到来的一场“硬仗”做好准备! “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1级,右侧巴氏征阳性,NIHSS评分 15分,立即启动静脉溶栓,同时完善头颅MRA。”卒中中心的介入团队密切配合着。 MRA显示患者右侧颈内动脉间断性狭窄、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这是典型的急性脑梗,如不及时就治,会导致右侧肢体无力,瘫痪在床甚至危及生命!鱼丽萍教授紧急组织制定严密的手术方案,积极给予静脉溶栓的同时,准备血管内介入治疗。赵锦华副教授、朱浩医师为患者急诊行介入手术,通过动脉造影,发现动脉近段已完全闭塞,遂利用微创技术,精细操作,置入溶栓导管,血管内药物治疗后,患者闭塞的血管再次通畅了!一个半小时后,患者肌力恢复,第二天完全恢复正常。卒中小组齐心协力,护佑这位32岁的年轻生命,同死神赛跑!

强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68岁男性,慢性阻塞肺疾病病史,目前昏迷,球囊辅助通气,请呼吸重症监护室迅速准备!”凌晨三点,RICU(呼吸重症监护室)接到急诊科电话,值班医师汇报科室主任后,立即准备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床旁支气管镜等抢救设备。转运床在奔跑的脚步中快速移动着,患者入住RICU后,值班医师查体发现,“患者中度昏迷、口唇、颜面紫绀、肺部呼吸音减低,可闻及较多痰鸣音,心率145次/分。急查动血气提示II型呼吸衰竭、呼吸性酸中毒、二氧化碳分压高达105mmHg!”生命走在濒临绝望的边缘,对于患者而言,通畅气道、维持呼吸刻不容缓!对于医护人员,抢在时间的前面才是最主要的救治,立即为患者进行床旁气管插管,接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经气管插管支气管镜下吸出大量黄色粘稠痰液,继续连接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抢救过程一气呵成,一切有序而不显凌乱,约15分钟后患者颜面、口唇颜色转为红润,1小时后复查动脉血气二氧化碳分压降至65mmHg。 气道管理、呼吸机辅助呼吸、程序镇痛、镇静等高效、及时、先进的抢救手段,专业、精湛、细致的抢救技术为患者延续了生命。RICU作为专业抢救呼吸重症疾病患者的临床科室,每一刻,都与时间进行赛跑,每每战胜一次,每每都拼尽全力!

强者·“肾病内科/血液透析室”

  睡梦中,血液透析主任杲和燕副教授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杲老师,一名尿毒症患者病情危重,请速来会诊!”电话中传来急诊科焦急的声音。 “61岁女性患者,三天无尿,恶心、呕吐、2天未进食,颜面及双下肢高度水肿,胸闷气短、端坐呼吸,口唇发绀,尿毒症发展到这个程度极其严重,随时有生命危险。”杲和艳快速思考、迅速判断着,“急查心电图,B超,肾功、电解质!高流量吸氧、心电监测、端坐双下肢下垂,立即转肾病内科!” 患者化验结果证实了杲主任的判断,肌酐1450 mmol/l, 血钾6.89mmol/l。随时可能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时间就是生命,必须争分夺秒! “行局麻下中心静脉插管,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局麻、插管、透析机自检、冲管路、引血、上机……鲜红的血液从患者的体内引出,过滤毒素和多余的水分后,再缓缓的输入患者体内。时间在一分一秒过,所有医护人员大气都不敢出,汗水湿透了衣背。 2个小时过去了,患者慢慢的清醒,呼吸困难缓解了,安然入睡。10个小时过去了,患者心率上来了,血氧饱和度96%。再次化验肌酐860 mmol/l、 血钾5.21,患者的性命保住了,现场所有的医务人员如释重负!

  据了解,急危重症诊疗中心的建设是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强学科、抓内涵、树品牌”的重要举措之一,市一院业务副院长王智杰表示: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群众生命安全,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和致残率高。开展院前急救、卒中、胸痛中心、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对于构建新型急危重症患者分级救治体制机制,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和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与时间赛跑的最前沿,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决不是孤军奋战,他们身后有更强大的技术团队支撑和有力的后勤保障,共同为患者、为生命撑起一片健康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