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医疗动态

磁共振室主任谈发展----自加压力 向市场要效益

发布时间:2010-11-05   浏览: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医技科室的工作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医技质量高低与医院整体水平和技术进步密切相关,承担着各临床科室对疾病的诊疗评估,并对医院的科学发展及可持续性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我们必须不断自我加压。

   一、自讨苦吃,迎难而上  拓展医疗市场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更加务实和转变我们的经营理念、树立全方位的经营意识,寻找服务质量和市场契合点,从“等”患者的消极观念转变为“找”患者的积极服务理念,没有市场一切都无法做起,所以,我作为一个从事近20年的内科工作者, 40多岁我接受新的工作(磁共振)、摆在我面前的工作是重重困难:一是面临改行重新学习、常言道“人过30不学艺”改行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二是市场一片迷茫,每天只有两三个病员甚至空白,经营严重亏损,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退路,带上我院MR图像,走出医院,从市内医院到各县区大小医院乃至甘肃的泾川县,平凉,西峰等地区医院、各医院及科室有我的足印,不断向市场介绍自己,宣传MR的基本知识,主动找上门讲课,多次碰钉,多次流泪、曾被户县医院保卫科扣留审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没有失去信心,挑战自我,坚持定期去各医院随访并征求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交流和沟通、建立友谊,从而巩固和扩大了医疗市场,病员日益增加。通过这一段的经历,使我感受到,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二、强化三大意识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繁忙的工作中,我们不断强化科室人员的责任意识,医疗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大于一切,是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的基础。科主任每天复审MR的诊断报告。无论工作多忙,坚持查对制度,尽职尽责,做到使每个患者在我科检查不白花钱,对疑难疾病的诊断,经科室疑难病例讨论后,在没有一定把握的情况下,行远程会诊,会诊费用由科室承担,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杜绝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对每一位患者留下通信方式,以便随访和交流。

  三、积极开展与临床互动工作:定期开展与临床联席会议,重视临床反馈信息,收集临床对医技工作质量的评价意见,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我科每月召集一次医技临床联评会议,广泛听取临床(包括我院临床及外院),对临床所反馈的意见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医技质量。科室在除过做好本职工作外,要从医院的大局着想,把从外县来的病人护送到我院相关科室治疗,这样一是解决了患者的就医盲区,二是提高了我院的知名度,三是增加了医院的综合效益。

  四、科主任对科室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科室主任是医院学科发展和医院建设的中流砥柱,在医院管理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科室是医院的基础,科主任的言行对科室的发展影响极大。我每天下班后都在回忆当天的工作,包括工作量、病人来源(主要看外围市场情况)、病种质量,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服务质量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我有这样的感受:科主任怎么带头,科室同志就跟着怎么学,例如当我今天劳累对病人不热情时,科室有人就会对病人不耐心等等的现象;当我在抓服务质量时,科室就会出现对病人的热情服务竞赛活动。科主任的言行在无形的决定了整个科室的的基调,科主任的言行就形成了整个科室的风格,科主任的态度极大的影响了科室服务态度,科主任的内涵在无形中确定了科室极终格局!所以在科室管理中,科主任首先要从高从严要求自己,处处起到学科带头人的积极作用,学会宽容和沟通,融洽关系,增强科室凝聚力,发挥团队精神,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有创新的发展科室。

  五、自加压力 追求卓越  医疗质量是医院各项工作的立足点和发展点,专业技术水平是医务人员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是形成医疗质量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才有可能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才能为病人解除痛苦。我们注重质量第一。医技科室与各临床科室联系广泛,医疗知识面要广,所以业务学习是我们的重要内容,无论病人多少,我们每天都要坚持10-20分钟的业务学习,学习新技术,医学影像网相关网站学习讨论,对于疑难病例组织全科讨论或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跟踪临床并随访,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先进的医疗设备要靠人来操作,靠人来分析,如果我们的专业技术水平跟不上,就会误导临床,必然要影响到对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会带来一系列的恶果,甚至砸自己的饭碗,影响医院的整体形象。众所周知,龙头企业三鹿奶粉就是因为质量问题而发生猝死。可见没有质量的企业生命力是非常脆弱的。医疗质量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高质量的医疗技术水平是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磁共振室   杨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