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标杆 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
发布时间:2019-02-26 浏览: 次
见到梁民教授时,他刚下手术,魁梧的个子略显驼背,头发蓬乱,黑白相夹杂,胡茬分布在憔悴的脸庞上,显得有些疲惫和沧桑,唯一能够提亮精神之处,便是那一双永远看起来都神采奕奕的大眼睛,似乎一眼便能看到清澈见底的内心。
梁民教授1989年毕业于新疆石河子医科大学,同年分配至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参加工作整整三十年,一直从事普外科专业,经过他管理的病人累计达10万余例,主刀和参与的手术5万余例。
坚守三十年,只因一句“需要你”
当我们问及为何会选择“普外科”这个医学上称为“走钢丝”的专业时,梁教授淡淡的笑了:“哪里有什么选择,刚来医院的时候,将我分到了最喜欢的骨科,但不到一年时间,因为普外科需要人,医院就将我调过来了,没想到一干就是三十年”。
梁教授的家在医院的家属院里,每天从他家走到科室的时间用不了10分钟,但是这30年来,毫不夸张的说,他往返的距离却足以绕半个地球。常常,在中午吃饭时间,科室一个急诊电话,他会立即放下碗筷;夜间休息,科室一个急诊电话,他会立即掀起被子;节假日期间,科室一个急诊电话,他会立即告别团聚的亲人......所有的一切,只因一句“那怎么办?病人需要我!”
那是在2005年的一个冬天,科室收治了一名因车祸导致的多处肋骨骨折、脾破裂、肝挫裂伤、失血性休克的胸腹联合伤的患者,老人是这场车祸唯一的幸存者(车上的其他6位乘客当场死亡),当时梁民教授已是下班回到家中,陪着正在准备中考的女儿复习功课,接到科室急诊电话后,立即赶往科室,他知道这位老人的抢救对这场车祸意味着什么,经过持续5个小时的紧急手术救治,老人的各项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但对于梁教授来说,难的不是这场生死“手术关”的考验,而是经过这场车祸和手术后老人的“心理康复关”,当时老人的身边一位陪人也没有,除了术后常规的护理照护外,梁教授的在科室的其他时间也全用在照顾这位老人的身上,护士长回忆说“因为麻醉反应,当时老人术后呕吐不断,在场的护士清理不及,梁教授就一直守在病人的床旁,吐的时候接呕吐物,不吐的时候,清理呼吸道,老人转危为安的时候,梁教授的身上也已经沾满了老人的呕吐物”,当我们问及他这么做,为什么,他还是那句话“那怎么办,老人好不容易活了下来,呕吐物清理不及时,窒息了怎么办?”,老人可以进饮食后,梁教授一直坚持为他在家里带饭吃,老人也只坚持让梁教授给他喂饭,他说“梁医生给我喂饭的时候,就像自己的儿子在跟前一样”,老人康复出院后,直到现在,仍然坚持每年来看望梁教授,有时带一份御面,有时是一袋核桃,对于老人,这就是他认为最好的礼物,值得送给最好的人。
像这样的病例,数不胜数,在他看来,似乎都很平常,但在他管理过的病人眼里,却都说,他是“苍生大医”的化身。
“有什么事,我来担着”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30年前,市一院的普外科还是小小的一个病区,当时的住院病人也仅仅只有十几名左右,医务人员也只有不到二十人,如今,从普外科分设出来的亚专业科室足足近10个(肝胆外科病区、泌尿外科病区、心胸外科、肿瘤诊疗中心等),年出院病人量达 1373 例,年手术量 780 例次,学科的发展,是多年积累的成果。
梁教授说,刚参加工作时候,那个时候科室开展的项目也仅是常规的胆囊切除、阑尾切除等手术,很少做其他较为复杂的手术,直到2000年 ,就读西安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后,再次回到医院,才带领他的团队开展了甲状腺癌根治术、乳腺癌根治术、结肠癌根治手术、直肠癌根治手术等难度较大的手术,很多项目都填补了咸阳市空白,领先于咸阳市其他医院,到现在的各类腔镜手术的开展,水平已达省内一流。
在普外科,除了择期手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外,各类急腹症、腹部外伤的病人也是非常考验医生综合实力的。去年夏季,就有这么一位病人,工作时不慎从三楼坠下,来时,病人失血性休克,血压只有80/50mmhg,心率130次/分,但是血糖却升高至30mol多,这可让接诊医生犯了难,到底是先降血糖还是先进行手术,请梁教授会诊的时候,他坚定的说“不能再等,边降血糖、边升血压、同时实施手术,不然病人的性命不保,有什么事情,我来担着”,就这样,冒着血糖升高带来的手术困难和术后并发症频发的状况,梁教授毅然决然的带着他的团队进行了剖腹探查术,清理完腹腔积存的血液,发现脾脏破裂,立即切脾,又发现肝脏有破裂,又立即进行肝脏手术,全神贯注的探查每一处可能发生损伤的器官,缝合、止血....整个手术过程持续了5个小时,顺利结束,但在这场手术之前,他已经为一台胃癌患者实施根治手术,站了好几个小时,但是当他看到病人的血压一点点的上升、血糖一点点的下降,生命体征平稳后,梁教授悬着的一颗心才落地。
事后,我们问他,使什么让您冒这么大的风险,万一手术失败怎么办?“当时哪里顾得上那么多,只想着早一分钟手术,他活下来的希望就更大一些”,他淡淡的笑着说......
普外科不仅仅在择期手术中考验医生的体力、技术、经验,更在各类急腹症和外伤手术中考验着他们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据了解,梁教授行医的三十年中,做过太多风险极大的手术,最小的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最大的快百岁的老者,每一次的手术选择,他总是将风险扛到了自己的肩头。
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带着妻子远行一次
采访的过程中,我们聊到了很多关于普外科专业的手术的开展、关于人才梯队的培养、关于学科建设的看法、关于医患沟通的技巧等话题,说到这些话题的时候,能感受到梁教授那种发自肺腑的自豪,他会说起当年在西京医院读研时的趣事;他会滔滔不绝的谈起他培养的弟子们能做这个手术、也能做那个手术的高超技术;他也会不停歇的告诉你关于医患间那些啼笑皆非的瞬间......
当我们问他“这么高尚的事业,如果有下辈子,您还当医生吗?”我们以为他会说“下辈子还要当医生”的豪言壮语时,他却回答我们“下辈子,算了吧....”,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们很诧异,梁教授的目光瞬间暗淡下来,用略显粗糙的大手拨弄了一下蓬乱的头发,把老花镜放在了头顶,给我们娓娓道来:“工作了整整三十年,一年的365天里,上班的时间毫不夸张的说有360天,因为节假日里,早上的查房和夜间的查房,从不愿意假手他人,不是不放心,而是这么些年已经习惯,除非在手术台上,睡前不去看看病人,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妻子也总是埋怨我忙,我也经常觉得愧对家人,有时候做手术站上一天,回去后累的右胳膊和右腿都发颤,但是还是想帮妻子干干活,拖拖地、做做饭,不然怎么办?”
又是同样的一句话--“怎么办?”道出了他的多少心酸和无奈,他认为对妻子最大的补偿便是帮着她做做家务,其实,妻子更想他在节假日的时候,没有电话响起,没有急诊手术,没有重危病人抢救,他能够开着车,带着妻子去旅行,真真正正的休几天假而已。一个在普通家庭中,实在是太平常不过的要求而已,在梁教授的家里,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因为这个梦想妻子已经想了二十多年,直到快当奶奶的年龄了,却仍然是一个没有实现的梦想。
2016年年初母亲查出白血病,他一边照顾年迈的母亲一边工作,从未休过一天假。十个月后母亲离开了,处理完母亲的后事,他还来不及悲伤,又出现在手术台上……就这样,他在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
都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性!现在是,一个救济苍生的大医背后,也一定有一个心怀酸楚的妻子。
任何名誉,都抵不过听到“患者转危为安”几个字
当我们想进一步了解梁教授工作这些年获得的殊荣时,他仍然是淡淡的一笑回应我们:“这个啊,平时没有怎么整理,现在也想不全”,我们的小编辑神采飞扬着说“梁院长,我记得您不是在2018年首个中国医师节获得省级优秀医师的称号吗?”,他不好意思的笑了,挠挠头发“嘿嘿,我给忘了”,其实,这些年来,荣誉何止那一点点,咸阳市医学会副会长、咸阳市首届十佳医生、陕西省第6届外科学会委员、陕西省肿瘤协会第二三届常务委员等等荣誉称号数不胜数。是的,他是不记得自己的荣誉有多少,但是他却总是清楚的记得:几床病人排气了、可以进食了;几床病人今天该补充液体3000ml了;几床病人可以拔胃管了;几床病人该下床活动了;几床病人血压掉下来了,是不是有腹腔出血了;几床病人伤口该换药了;几床病人腹腔引流颜色不对,注意伤口情况;几床病人禁饮食3天了,注意酸碱平衡;几床病人术后体温升高,是否有感染情况存在......
一个病区住了近50位病人,他却个个记得清楚,什么时间做什么治疗。在一个人有限的记忆存储中,他将整个记忆容量都留给了他的患者们。
文章写到最后,我将自己也带到了梁教授的三十年光阴中,我相信,他给医学事业的诺言用青春亮出了答案,他给家人的诺言也会用时间画上圆满的音符。
一身白衣,便一往无前;
一句诺言,便坚守一生;
岁月留下的宝贵印记中,永不磨灭的是你用青春书写的历史;
时光长河中,你的无悔之歌也定当被效仿、被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