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医院新闻

坚守生命线,这里是急危重症诊疗中心!

发布时间:2019-05-08   浏览:

     这里是咸阳市第一个被评为市重点专科的重症医学科,咸阳市唯一重症技术创新团队,多次被推选为咸阳市重症医学多个学会的主委单位,从2010年成立重症医学科到如今的急危重症诊疗中心,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坚守岗位  敬业奉献撑起学科脊梁


      2010年底,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过前期专业培训、技术准备,抽调全院最精尖医护力量,成立了全市第三家综合性重症医学科。

    “当初病区面积300平米,常规配备监护仪、呼吸机,可收治内科、外科危重患者,”时任重症医学科主任、现任急危重症诊疗中心主任焦峰军回忆道,“那时,我们科室有5名大夫、10名护士、10张床位,为了让科室尽快步入正轨,更好地为重症患者服务,医护人员几乎吃住都在科室,每个人都严格要求自己尽快进入角色。”

     重症医学科的病人因为病情特殊,身边没有家属,所有的护理工作都需要护士来做。除了个性化的治疗、护理外,护士们每隔2个小时就要给病人翻一次身、拍痰。然而,病床上的患者因为疾病的关系大都浑身无力,翻身尤其困难,是个体力活儿。值班护士有时刚为患者做了第一轮翻身拍痰,又该做第二轮了。

     医生护士值班的时候,有时一天晚上需要看管十几个病人,其中还有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夜里一忙起来,有时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昨晚收了几个?”“抢救了几个?”“昨晚睡成没?”……在重症医学科里,这些问候几乎成了同事间特有的打招呼方式。全科15名医护人员,平均年龄三四十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但就是这样一群平凡的英雄,顶起了重症医学科的梁,成为了克制死神的先锋。


                     绝不言弃  医者仁心赢得患者赞誉

     说起开科初期印象最深刻的一位患者,焦主任欣慰地说,“那名患者整整在科室住了两个月,最终康复出院了,上个礼拜他儿子还给我发微信说阿姨天天打麻将,精神得很!”

     2010年底开科伊始,接到一名极其危重的肠穿孔、已出现感染性休克的老年患者,另一家三级医院建议家属放弃治疗,家属辗转找到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时任肝胆外科主任王华教授,王华教授联系到重症医学科。焦主任看着这位被别家医院放弃的患者,看着家属期待的目光,立即组织科室专家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评估。“肿瘤伴结肠穿孔,患者已经出现休克、感染,若不能稳定生命体征,根本不可能手术,但若不开展手术,等待这位患者的将是最坏的结果。”焦主任回忆,“经过专家组讨论,我们最终决定收治这位患者,他已被别家医院放弃过一次,我不愿家属与患者再经历被放弃的无奈,更因为我们有信心治好他!”

      认真分析病情、细心照护,终于在患者情况稳定后,立即请王华教授团队抓住时机为患者行肿瘤伴结肠穿孔手术。术后,经过ICU40多天抗感染、纠正休克等一系列治疗,患者最终康复出院了。焦主任感慨地说,“如果没有我们当初的坚持,后果真不堪设想,身着白衣就是一种使命,我们对任何一位生命都不会轻言放弃!”


                          攻克难关  精湛技术护航生命方舟

      曾有一名误服杀虫剂200ml的患者紧急入院,“患者送进来的时候一直处于浅昏迷状态,生命体征极度不平稳,远远就闻到一股刺鼻的大蒜样气味”,王涛宁医师回忆道。焦峰军主任立即组织全体人员全力抢救:一方面积极建立外周及中心静脉通路,给予紧急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大量清水洗胃、吸附、导泻,补液、利尿;另一方面,早期、适量、联合、重复的应用胆碱酯酶复能剂和胆碱受体拮抗药,并且为了清除血液中的毒物及炎性介质,进一步对患者进行血液灌流加连续血液滤过治疗,即将病人的血液引流到灌流器中,通过灌流器的吸附作用将毒物吸附掉,接着进行连续血液滤过,最后把净化后的血液回输到患者血管内。

     经过一系列的排毒、大量补液、生命支持等对症治疗,患者终于转危为安,血压、心率、呼吸渐渐平稳起来,口唇颜色也有所恢复,但是比起之前的精神状态还有差距,ICU的医护人员明白,中毒后的患者经历了艰难的救治过程,心理负担极重。于是,整个ICU团队在一边精心治疗的同时,对患者展开了积极的心里疏导,鼓励患者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经过25天不分昼夜的积极救治后,患者终于在5月11号康复出院。35天的不舍昼夜,终于将一位重症病毒性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严重低氧血症的患者,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还有一位患者因反复咳嗽、发热,严重呼吸困难入院,焦峰军主任医师王涛宁主治医师立即组建了救治小组,并为患者进行紧急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及生命支持治疗、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术。检查发现患者的肺几乎全部糜烂、出血、水肿。据家属介绍,患者反复咳嗽、发热已6天,并很快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不到一周双肺大面积实变。病情来势之凶猛,进展之迅速震惊了所有人,重症肺炎不用置疑,在辅助通气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抗生素应用效果不佳时,王涛宁主治医师立即邀请在抗感染治疗方面最具权威的第四军医大学的宋教授会诊,经过仔细查体、查阅病历及影像检查结果后,他不禁摇了摇头,患者病情之危重远超出他的预料,救治起来异常艰难,死亡随时会降临在这个病人的身上。

     经反复的讨论后,专家组决定采用大包围的经验性抗感染方案。经过该方案约7天的治疗后,患者仍在持续发热,呼吸机支持力度仍很高,顽固性低氧血症仍未改善,胸部CT提示双肺炎症仍在蔓延,病原学检查提示仍为多重耐药菌。

     医务人员与家属们反复商议后,再次请来了交大二附院重症医学的张教授会诊,他也表示在他会诊过的不计其数的危重病人中如此糟糕的肺是第一个,早期死亡率非常高,能存活到现在已是意料之外。在张教授的指导下主管医生再次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新一轮的艰难救治又开始了。

     在重症监护室所有人的不懈努力下,患者的体温正常,呼吸机逐渐脱离,双肺炎症缓慢吸收,他奇迹般活了下来。

     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护人员精湛的医术和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据了解,近年来市一院对重度有机磷重症中毒、重度肺炎等疾病救治率位居全市前列。


                        科学管理  创新改革续航专科发展

      自ICU成立以来,每年对科室新业务新技术、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不断提升危重症患者救治水平。2012年,根据重症医学专业发展新趋势,将医师分为呼吸支持组、循环支持组、营养支持组、血液净化组等四组,医师对本组业务进行率先学习,再普及全科,形成既全面发展、又各有所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全体医师通过重症资质5C认证,护士通过省级专科护士认证。同年,被评为全市唯一一家陕西省ICU质控中心委员单位、省医学会质控中心委员单位;

     2013年,ICU规模扩张,拥有东、西两区,近50名医护人员,全市领先开展多项重症监护治疗新技术,例如:血浆治疗、人工肝等新项目;2015年,成为全市首家被评为市重点专科的重症医学科,全市唯一重症技术创新团队,组织召开了首届咸阳市重症医学大会;2016年,获得全国脓毒症知识与病例大赛“绿色方舟计划第三赛季”西北地区第二名,在陕西省人民医院、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强手如林的赛场中,我院ICU成为唯一一家连续两届蝉联亚军的市级医院;

    2017年,医院新住院大楼落成,ICU正式迁入新址,病区面积900平方米,拥有20张床位,是全市唯一一家配备专业呼吸机治疗师、专业药师的ICU病区;2018年,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在全市重症医学专业测评会议中,多次被推选为咸阳市主委单位,彰显了医院在全市重症医学领域地位;焦峰军主任、王涛宁医师、袁亚迎医师分别在中国肿瘤防治联盟、陕西省医学会、西安医学会、咸阳市医学会等任常委、委员,技术权威性逐渐显现。

     2018年底,医院深化改革,将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合并为急危重症诊疗中心。焦峰军介绍:“目前中心拥有医护人员近百名,设立一名主任,护理部部长王引侠兼任中心护士长,急救组、重症组分设主任、护士长。通过强势学科的建立,为周边患者提供更好的急危重症救治技术。下一步我们将建设内科ICU、外科ICU、CCU、EICU、急诊ICU等多个功能区,细化危重症患者救治流程,进一步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水平。”

     “实行急诊重症医学一体化建设,旨在方便急诊病人抢救,让急诊病人在院前就接受专业化救治,危重患者入院即得到从初级抢救到高级生命支持的全方位救治。”关于学科整合,卢健院长如是说,“实行急诊重症医学一体化建设,一方面能够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另一方面能够实现急诊医学与重症医学两个学科的优势互补,有利于提升医院急危重症整体救治水平,为更多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更多的康复可能。”

       急诊科与重症医学科强强联合,是市第一人民医院整合医疗资源,提升医院对咸阳地区突发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的综合体现。这项举措与国家医改对城市三级医院的发展定位高度契合,是市第一人民医院顺应医改方向、凸显三甲医院品质、建设咸阳地区医疗卫生核心医院的关键之举。今后,中心将深度融合全方位的生命支持技术与高效的急诊手段,充分发挥最大资源优势,打造咸阳地区首屈一指的急危重症诊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