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医疗动态

为了一位农民兄弟的生命——我院首例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侧记

发布时间:2012-11-29   浏览:

  9月7日上午10:46分,神经外一科收治一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他是来自河南省南阳市的农民兄弟王福云。由于突发意识不清,急诊行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后赵虎威主任与王宏利副主任立即组织大家进行病情讨论,考虑该患者脑动脉瘤可能性大,脑动脉瘤随时可能出现破裂,情况危急。动脉瘤素有“颅内定时炸弹”之称,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也是一种致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如果治疗仅停留于表面止血等对症治疗,不及时检出病因并及时处理,一旦动脉瘤再次破裂,死亡率高达70%。
  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目前已有外科开颅手术和使用电解弹簧圈进行介入栓塞术可供选择。相同的是,两者都是复杂的手术,风险大,而且费用在10万元以上。不同的是,前者是大型常规手术,给患者带来的损伤极大,且机体功能恢复较慢,出现手术后遗症的比例很大,再说我院还没有手术显微镜,难度也较大;后者作为一种先进的治疗方法,在国内应用临床也已有近十年历史,患者几乎没有痛苦,而且手术一旦成功即患者大多恢复良好,但我院能做这种手术的医生很少,这方面的技术更是空白。面对一旦动脉血管破裂引发大出血,患者会有生命危险的现况,该怎么办呢?情况紧急汇报给医务科施大为科长,随后又被汇报给主管医疗的王智杰副院长。
  9月7日下午3:00,由在王智杰副院长的安排下,施大为科长亲自主持,由介入科、神经外科、麻醉科、护理部等十多位医师和病人家属参加的一场会诊正紧急进行。会诊患者就是61岁的农民兄弟王福云,会诊的核心是如何为其进行颅内动脉介入栓塞手术。由于患者家属态度十分坚决,要求在我院进行栓塞手术,经过认真讨论,王智杰副院长认为,作为首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虽然医院施行动脉瘤栓塞手术的设备和技术已成熟,但为保险起见,还是决定先请上级医院给予支持,届时作为主管副院长,会亲临观摩协调介入栓塞手术。随后由神经介入组王宏利组长立即联系到省内介入手术权威医院唐都医院,进行患者情况的详细介绍,最后决定请有着近10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经验的青年骨干邓博士协助手术,手术时间定在两天后的9月9日下午。与患者家属谈话、家属风险签字、定购医疗专用器械、邓博士的执业医师资料传真备案、各科室如何互相配合等,各项准备工作一一展开。
  9月8日上午9:30分,神经外一科医生办公室内,在赵虎威主任的主持下,由王宏利副主任向医护人员详细讲述有关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的操作全过程及相关细节,该技术利用DSA下经股动脉进行脑血管超选造影并放置金属弹簧圈填塞血管瘤,达到治疗的目的。重申关键点和手术难关,并探讨解决方案:如麻醉科应采取气管插管全麻技术,确保病人术中不移位,手术在DSA室进行,麻醉设备和观察要到位,防止意外的发生;如术中一旦动脉瘤破裂,准备急诊开颅手术止血,手术室做好手术台备用;如病人出现抗凝过程中的异常出血,需备用了鱼精蛋白对抗止血等等。护士们也进行了一次业务学习,以确保病人术前术后的护理安全。同时对后勤保障方面积极进行预案准备。并请介入放射科、麻醉科焦向学主任、ICU会诊给予指导,就患者术中及术后治疗及处理进行协商,积极配合开展这项新技术。
  9月8日下午3:00分,麻醉科焦向学主任带领杨晓燕主治医师查看病人,向患者家属讲述有关麻醉前注意事项,并到介入科实地查看,就麻醉设备如何放置、意外情况如何处理等一一做出预案,直到放心才离开。
  9月8日下午4:10分,赵悦医师紧急去外院购买鱼精蛋白注射液。
  9月8日晚上8:10分,王宏利副主任组织患者部分主要家属,将讨论及准备情况再次沟通,家属表示同意手术并对手术风险完全理解,签署相关医学文书,开始各项手术前准备。
  9月9日上午,赵虎威主任就具体麻醉、介入准备、介入材料弹簧圈的入库等等,再次联系麻醉科、介入科、设备科协调,一切准备就绪。在王宏利副主任带领下,任颖娟护士长、段飞、赵悦、车鹏等相关医护人员再次就下午的手术过程,预演一遍,做到人人心中有数,遇到意外情况,每个人都明白自己的职责。
  9月9日下午2:30分,王智杰副院长、施大为科长亲临介入科,手术如期进行,患者家属目送亲人被护士推进介入手术室,两层厚重的铅门关闭,将他们无情地挡在了手术室外,他们只能用心去度量亲人的生命,祝愿他平安出手术室。  

  3:00分杨晓燕主治医师按照介入要求麻醉成功,3:10启动大型C臂工作系统,各种医疗器械准备,邓博士、第一助手王宏利副主任、第二助手赵虎威主任、麻醉师杨晓燕主治医师、外科造影师温娟、巡回护师任红娟、徐金妹、护士长任颖娟等等,工作人员各就各位。
  3:15分,右股动脉穿刺插管、拔出穿刺针芯、导入导引导丝、拔出穿刺针管、置入动脉血管鞘、拔出导引导丝,用超微导管连接将电解弹簧圈超选。经过血管造影,两台大型手术电脑显示屏幕上,导管的顶部如蚯蚓般在患者的血管里蠕动,逐渐探向左颈总动脉,最后到达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内。随着邓博士手指的牵引,电解弹簧圈一圈一圈地在瘤腔内铺开。造影显示铺填情况,一切正常。再导入第二根水解弹簧圈,再造影,造影显示填塞很不理想,又经过两次反复,邓博士才算满意,造影显示动脉瘤腔内已被完全填塞,动脉血液回流正常。
  拨出微导管,动脉导管鞘拔除,操作顺利完成,手术成功,时针指向下午5时30分,比计划手术时间提前半个小时,所有在场的工作人员的眼里写满激动,正如王智杰副院长说的那样,我们又亲身经历了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将一个“不可能”变为了“一定能”的精彩过程。
  9月22日早晨,怀着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来自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贾宋镇张楼村在外打工的农民兄弟王福云在家属的搀扶下,迎着朝阳缓步走出了我院的大门。回首道别我科医师和护士,患者及家人脸都是灿烂的笑容,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谢谢!”,是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以无畏的攻关精神,高超的医疗技术,和胜似亲人的关爱,将王福云从颅内动脉瘤这个深藏的夺命杀手里救了出来。